金达阳光 • 2015-01-16 11:03:50 • 来源:51jinda.com • 点击:165
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医药行业的增速开始放缓,表面上看似乎释放出危险的信号,但也可能是行业调整和企业变革的较好节点。
放缓的“因果”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我国医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行业增长率达到20%以上,令人惊叹。甚至一度有言论认为,我国医药产业将迎来“黄金(1290.80, -3.40, -0.26%)十年”,即连续保持十年的高速增长。
不少人认为,前几年医药产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增长,与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和推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医改下,国家及地方财政投入巨大,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但是,在本报特约观察家、资深医药人胡晓春看来,医药行业在过去几年得到高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快速增长,与2009年开始实施医改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快速增长除了受惠于搭上了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外,与医药行业直接相关的人口的快速老龄化、老百姓防病治病、健康保健意识的大幅提高以及疾病基因谱的变化也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另外,我国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仍处于一个低谷,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相比起点很低,也自然表现为增长率较高。”胡晓春进一步指出,在医药消费总量增长的同时,还必须关注过去在增长因素中极为重要的医药价格元素,虽然价格在近几年逐渐受到打压抑制,但不否认,不少高价药高价医疗器械(包括进口、合资药)客观上也带来了畸形的高增长。
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我国医药行业增速放缓的态势已经显现,到2014年更为明显。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医药行业产值增速预计仅为13%左右,远低于以往20%以上的高速增长。
对于增速放缓,胡晓春认为应该从大背景与小环境两个维度去思考。一方面,在我国经济整体增长放缓的态势下,医药行业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是外因;另一方面,医药行业本身在过去几年的粗放式增长后,国家对价格持续控制、新版GMP/GSP的洗涤以及医保控费、药占比控制等行业政策的管控加强,这是内因。当然,行业还处于一个竞争不断加剧,洗牌频频的过程中,客观上也会造成行业的阶段性放缓。
确实,我国整体经济增长不理想,国家对医药财政投入以及医保控费、反商业贿赂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医药行业的发展。那么,增速放缓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个人觉得不会给医药行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或许,从逆向思维角度上考量,甚至可能是好事。一是可以起到挤干过去几年粗放型增长带来的泡沫水分,提升增长质量;二是若医药行业一直处于快速爬坡上升状态,终究会有精疲力殆的时候,利用这个时候进行适时调整对未来行业的健康增长绝对利好。”胡晓春如是说。
而根据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2015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增长15%,医药工业销售增长13%;医药工业利润增长11%。从终端来看,我国药品终端市场2014年预计达到12457亿元,同比增长13.4%;2015年药品终端市场将达到14070亿元,同比增长12.9%。可以看到,2015年医药行业增速放缓的趋势仍然明显。而且,要想实现上述的增速速度,还必须具备“GDP增幅不低于7%,出口不低于2014年,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增幅不低于8%”等前提。
药企的“突围”
从目前业界的普遍观点来看,都认为2015年医药行业的增长速度不会“回暖”,即便仍然处于增长轨道但速度仍会减弱。这对国内药企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在这样的现状下,国内药企必须看清趋势,做好应对的准备。
胡晓春认为,增速放缓客观上还是会给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效益带来减分影响。对此,企业更需要从长远的战略角度上做更多的考量,不要过多忧虑短期的调整性放缓,需要以一种健康心态来面对,当然也肯定不能对此被动地等待观望,应该积极顺应潮流大势思变,国家大政都在“稳增长、调结构”,何况医药,另外有效利用这个阶段来调整自身也是千载难逢的最佳时机。
“企业最应该思变的是商业模式特别是增长方式的调整变革,这是即将作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药品招投标改革、反商业贿赂深化以及互联网时代O2O、F2O等营销模式的巨变带来的必然。”胡晓春指出,对此一些企业仍意图大干快上,规划高增长目标,从大势上看应该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当然,已经有一些药企正在进行转变。随着我国医改的逐步深入,改革的方向开始从“药”转向了“医”,且已经出现了医疗市场化的信号,医疗服务领域逐渐成为了大家布局和争夺的新市场。
相对于医药行业本身的“稳增长、调结构”,在国家政策性指向下,医疗领域重归本能。随着以药养医的弱化,诊疗服务项目增强,移动医疗服务新手段的兴起,加之以预防为主的慢病干预、健康管理的迅速放大,医疗服务领域的商机也自然呈现出热点并让不少医药企业甚至行业外大鳄眼红视为未来的发展蓝海。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医疗服务领域未来发展信息化、智能化、公益化的发展趋势不容置疑。虽然不能简单将医疗服务领域理解为产业,但其引发‘无数英雄竞折腰’趋之若鹜非常正常。”胡晓春指出,但一个企业的战略方向定位,“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之于大健康概念,瞄准医疗服务领域是一种同心圆式的多元化发展;之于医疗机构以外的无论药企或者其他行业资本,是一种跨界式发展。
“企业若仅仅凭一股热情或者市场化的逐利目的去投资布局医疗服务领域,个人持‘谨慎乐观’态度。这是一种长线投资,需要坚持,更需要一种回报社会的公益之心。”胡晓春希望,医药企业不要短浅的图谋怎样从中分得一杯羹,而需要理性对待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模式,想想世界级的跨国药企能够发展到今天又有多少介入了医疗领域?又有多少是凭借介入医疗服务领域做大做强的?因此,药企积极关注并有机的介入医疗服务领域固然重要,自身的稳增长调结构,专注专心的做好自己本行或许更重要。(生物谷Bioon.com)